top of page

【樟之細路 Day1 】雨水汗水血水交融流下,走過雲霧繚繞之徑




先聲明,標題一點都沒有誇張,在旅途的第一天就發生濺血意外,加上綿綿細雨不停,只差沒有掉幾滴淚了。



【樟之細路 Day 1】

  • 總距離:21km

  • 總時間:8hrs

  • 行程:挑擔古道>三坑老街>永福宮>青錢第>三坑自然生態公園>大平紅橋>林埤古道>伙房崎古道>打牛崎古道>小粗坑古道>十寮山登山步道>東畚箕窩山>石人崠>老虎山>眺望崠>藥師禪寺>關西



第一天安排的行程是從桃園龍潭到新竹關西,步行距離約 21 公里,當天下著綿綿細雨,有時轉大為小雨。


第一天的行程一開始發生了一點小狀況,我們原定從台北搭乘國光客運1820班次往竹東,在龍潭站下車,隨即過馬路轉乘桃園公車5051往十一份站,也就是我們步行的起點。豈料,往桃園路上大塞車,我們一路塞到龍潭,急急忙忙下車後,眼見5051號公車從眼前駛離,我與夥伴(玲)面面相覷,只好重新查找班次,幸好多等了半小時,順利搭上別路公車抵達十一分站。



 


龍潭,龍的潭穴?


龍潭在過往有很多名字,像是明永曆時的承天府天興縣、康熙年間的諸羅縣、光緒年間的台北縣桃澗堡等等,龍潭這個名字要等到民國 35 年時才出現,為台灣省新竹縣大溪區龍潭區,一直到現在的桃園市龍潭區。


至於為什麼會命名為「龍潭」呢?因為舊時的龍潭市中心有一口大潭,裏頭長滿了菱角,先人就將這個地方稱之為菱潭陂。而在這個潭的南邊,有一個噴泉,傳說中,泉穴裡有著白色的石頭,只要露水落到白石上,那天就一定會下雨,而且就算遭逢旱季,菱潭陂的水也不會乾枯,甚至還有人會在旱季時於潭邊祈雨,神奇的是,祈禱完總是會降下甘霖,久而久之,當地人就把這個地方稱作「靈潭陂」。


至於龍,哪來的?傳說中有一次當地又發生旱災,許久都沒下雨,居民們就到靈潭邊祈雨,可是無論怎麼拜託上蒼,這雨不下就是不下,大家心想可能是不夠誠心,所以全村居民都吃素三天。三天後他們再度到靈潭祈雨,突然一聲巨響,一尾黃龍從潭中竄出,天空頓時下起大雨,居民們後來便把此處名稱改為「龍潭陂」,龍潭這名字也因此誕生。


回到現實,龍潭最早開發的地點是三坑,也就是我們此行的起點。在乾隆 9 年(1744 年)的時候,移居此處的漢人興建了「永福宮」,供奉三山國王(現為三官大帝),成為當地人的宗教信仰中心,同時也是經濟重鎮。後來,隨著龍潭圳興建完成,潭水順利的被引流到烏樹林、黃泥塘、八張犁地區,此地的農業開始蓬勃發展,主要人口「客家人」也慢慢活絡當地經濟與建設。





 


微雨古街


我們下了車,沿著位在佳安村的石門國小前行,首先吸引我們目光的是一口百年古井。


早年在大漢溪水尚深時,船隻可以直接航行到三坑,挑夫們將船隻卸下來的樟腦、茶葉、蔗糖、稻米、煤炭、香茅油等民生物資往肩上扛,順著佳安村的挑擔古道,送到十一份,再轉運到中壢、楊梅等地。而這座百年古井是當年佳安村 30 幾戶人家還有挑夫們休息的所在,也是從前石門國小師生飲用水來源。水井深 16 米,水量豐沛,就算逢乾季也有至少 2 米深的水量。





在百年古井不遠處,即是樟之細路路線之一:挑擔古道,雖然短短的,但這條古道是從前人經商必經之路,更是三坑與十一份的重要聯絡道路。


鋪上石板的挑擔古道,訴說著以往乘坐轎子通行的官員故事。清朝時,鋪上石板的路稱之為「官道」,是給官府裡的官爺們通行的,他們坐在轎子裡,由四人扛轎,來往於三坑與十一份。有官人通行,表示此處有官府,有官府就表示此地具有一定人口規模,所以需要官府治理,不難想像從前三坑與十一份之榮景。而挑擔古道的石板更是有百年歷史,不僅提供了聯絡經商所需,也是後來石門國小學生上課必經道路,甚至還被校方拿來當作訓練體適能的步道。


通過了百年挑擔古道,眼前是三坑老街的入口,牌坊上寫著「三坑子」。



▲被樹林圍繞的挑擔古道,石板路下雨天會滑,請小心。




雨依然不斷的下,這天適逢星期一,老街的店家多數都沒營業,少了觀光人潮,老街更有「老」的味道。


街上的老磚房,襯著濕漉漉的紅色石板,遠方矗立的永福宮顯得莊嚴無比。街旁的幾戶人家傳來電視機的聲響,也有人好奇的看向鐵花窗外,納悶的表情似乎說著:「這樣的天氣,還是星期一,怎會有觀光客來這邊?」


這條老街有個響亮亮的稱號--龍潭第一街,正因為永福宮周遭是三坑最早發展地帶,以永福宮為中心點,向外發展,走在「龍潭第一街」,可以想像當年三坑人潮絡繹不絕的景象,鄰居們以客語問候新的一天,廟埕有小販吆喝兜售「菜包」、「水粄」、「青粄」,挑夫們忙著將肩上的貨物卸下,再趕往十一份挑另一批貨物過來。


走在赭紅色的石板路上,幻想從前人的生活,雖然微雨,但心靈很滿足。



▲黑白洗,當地人家洗衣的地方。至於為何叫作黑白洗,一說是其水源部分來自石門水庫的乾淨水源,另一部分來自於野溪的泥水,混在一起就像黑白兩色交會一樣;另一說則是此處不僅可用來洗衣,也可洗菜、洗米、清洗農具等等。


▲青錢第,建於 1895 年,縣府曾有意將其列入三級古蹟,可是遭受屋主反對,因為一旦列入古蹟,若屋子毀損就不能自行修繕。青錢第的名字由來,是因為張姓家族在某年家鄉鬧飢荒時,自行發放「青錢」(代幣的概念),老百姓可以拿著青錢四處兌換食物,光緒帝嘉許張家的善行,賜名「青錢第」。




 


意外之驚、喜


雨持續的下,在往「小粗坑古道」前進時,我還跟玲開玩笑說:「要是公告山區步道受損,請勿通行,那就太好了。」說完我們兩個都大笑。話雖這樣說,兩雙腳卻正直的往小粗坑古道方向走去。


離開三坑老街後,我們來到三坑自然公園,雖然是平日,而且天氣不好,但還是有遊覽車載著大批遊客到此處觀光。三坑自然生態公園在日據時代曾是繁忙的渡船頭,後來因為河道淤塞而沒落,加上砂石業者盜採砂石、回填廢棄物,導致此處變得凌亂不堪。所幸,經過內政部營建署與地方的努力,引入石門大圳的水源,將此處打造成自然生態公園。


走過三坑自然生態公園,接著我們轉進三坑鐵馬道。鐵馬道全長 6 公里,路徑平緩,雖然下著雨,還是不減這條鐵馬道的愜意感,我們就遇到不少人也在微雨的天氣出來散步。據說秋冬可以看到大片的波斯菊花海,或許可以趁秋冬再回來瞧瞧。


三坑鐵馬道的中途點,是一座暗紅色的古橋,五座橋拱托著橋面,安靜的座落於打鐵坑溪上。這是建於 1923 年的「大平紅橋」。



▲Photo credit:玲




1923 年,台灣仍被日本殖民,三坑、太平地區的居民為了更便於聯絡兩地,在當時的區公所(庄役場)補助下,配合鄉民、日人樂捐,由大倉組營造場負責興建,蓋了這座全長十餘公尺的橋梁,取永垂不朽之意,命名為大平橋。


在台三線鄰近的古道上,多見「糯米橋」,大平紅橋也是其中之一。早年因為建材取得有限,且建築工法尚未成熟,建橋的師傅為了讓橋梁更耐用,就在石灰膏裡摻進糯米水,增加黏性,所以老一輩的人都會稱這類的橋樑為糯米橋。


我願化身石橋,受那五百年風吹,五百年日曬,五百年雨淋,只求她從橋上經過。


在遠方看著大平紅橋時想起了這段話,我是在電影《劍雨》裡頭聽到的,後來才知道出自於佛經的一個故事,以下是從網路上找來的原文,跟大家分享:



佛祖的弟子阿難對佛祖説:「我喜歡上了一女子。」

佛祖問阿難:「你有多喜歡這女子?」

阿難説:「我願化身石橋,受那五百年風吹,五百年日曬,五百年雨淋,只求她從橋上經過。」會有多喜歡?


可是一見鍾情便傾心一世?

可是不問回報而付出等待?


阿難,某日等那女子從橋上經過,那也便只是經過了,此刻你已化身成了石橋,註定只與風雨廝守。這一切你都明白,仍舊只為那場遇見而甘受造化之苦。


阿難,你究竟有多喜歡那從橋上經過的女子,令你捨身棄道,甘受情劫之苦?


如何讓我遇見妳,在這最美麗的時刻,為此,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讓我們結一段塵緣,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樹,長在妳必經的路旁。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當妳走近,請妳細聽,那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而當妳終於無視地走過,在妳身後落了一地的……那不是花瓣!那是我凋零的心!



有沒有覺得佛陀很會撩妹!以前的人真的是很浮誇,而且化作石橋感覺動機就不單純阿!試想眾多女子穿著裙子走過石橋......


通過了大平紅橋後,後面我們接續走了三條古道,第一條是林埤古道,又稱清水坑古道,全長只有 400 公尺,是早年清水坑與大平間的聯絡道路,現在已經重新翻修,成為一條鋪有石階的「健康步道」。



▲Photo credit:玲



通過了林埤古道,我們闖進了一個很像電視劇《一把青》裡頭的場景。單層樓平房錯落於整齊的街道上,從地圖上看,此處的格局相當方正,平房一間間長得也非常類似,第一直覺我們推測這裡是眷村。在那當下,因為下雨加上要趕路,來不及查找相關資料,後來才知道這裡是從前興建石門水庫時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員工們的宿舍,如今已經改建為十一份觀光文化園區。


我與玲看著一間間舊宿舍,搭配寧靜的街道,我們不約而同說出「好想住在這裡」。可以想像,假日此處觀光人潮一定相當多,難得可以在沒有觀光客紛擾的時間點,感受從前建造水庫工人們的生活場域,我們真的很幸運。



▲要是老了可以住在像這樣的寧靜社區就好了。



走過十一份舊宿舍群,我們來到了伙房崎古道。伙房是客語「廚房」的意思,崎則是「坡」,因為古道鄰近民宅廚房後邊,以此命名。


伙房崎古道全長 160 公尺,早年是以清水坑溪底的鵝卵石鋪設而成,但因為年久失修,後人遂加上水泥補強。此古道是早期清水坑居民前往三林地區耕作行經的便道。


伙房崎古道相當有趣,如果客委會沒有在入口處架設立牌,恐怕會難以找到入口,因為要穿過民宅後院,才能到達古道。伙房崎古道有著優美的林蔭覆蓋,也因為這樣,使得鵝卵石長滿青苔,更不用說雨水覆蓋在青苔上,讓步道變得濕滑無比,我這天的第一次意外就在此處發生。


「這裡如果晴天來一定很美。」


剛說完這句話,我重重的滑了一跤,依稀聽見玲的驚呼,我右手下意識的撐地,整個人跌坐在階梯上。


所幸僅有右手掌幾處皮肉傷,尾椎、腿部都沒事。玲緊張的扶我起來,隨即我們一起大笑,「怎麼才剛講完這裡很美就摔倒啦!」玲笑著說。


我以飲用水簡單清洗傷口後,接著繼續往前走。後來經過打牛崎古道時,路面依然相當濕滑,我走得慢極了,深怕再次滑倒。



▲打牛崎古道因為有一定坡度,早年農民仰賴牛車運送農產品,行經此處時,因為坡度陡,牛隻不願意往上爬,農民得不斷鞭打牛隻才能順利前進,故稱打牛崎。



 


雨山同行


通過打牛崎古道後,基本上第一天的路程已經走完了 1/2,對,才 1/2!雖然 GPX 顯示超過 1/2,但是後半段都是山徑,而且得越過好幾顆山頭才能到達關西,所以在心態上來說,我覺得打牛崎古道是一個分水嶺,得調整好心態,準備後面的翻山越嶺。


走進小粗坑古道,這或許是我們第一天犯下的最大錯誤。在綿綿細雨不斷的天氣,對於路徑沒有研究透徹,加上「自我感覺良好」,這幾個因素綜合起來,就是發生意外的前兆。


平心而論,小粗坑古道非常漂亮,熱帶植被覆蓋山徑,緩緩而上的坡度也相當友善,是一條非常適合假日(好天氣)來走走的步道。





小粗坑古道於日治時期興建,供牛車通行,因為緊鄰小粗坑溪,故得其名。小粗坑古道見證了粗坑、關西十寮、竹坊、茅五督居民的生活史。早年是相當重要的道路,但因為興建石門水庫,當地居民他遷,加上公路的普及,小粗坑古道也跟著沒落。


我們預定的行程是小粗坑古道接十寮山步道,小粗坑古道長約 1.5 公里,十寮山步道約 300 公尺,至少我們原本是這麼以為的。


走過小粗坑古道,後半段一路陡上,然後接上公路,再走一小段可以看到十寮山登山步道的入口,我們跟著 GPX 的路徑走進看起來有點幽暗的步道(其實並不那麼幽暗,只是淋了一整天的雨,加上疲憊感慢慢出現,當下真的不是那麼想再走進山徑)。


十寮山登山步道並不難,路徑清晰,且較陡之處有繩索可拉,只是我們沒有料到這條路線竟然會接著一座又一座的山頭,所以當碰到下坡心情稍微鬆懈時,緊接著又是爬升,加上天雨路滑,我又不小心滑了一跤。當時玲走比較快,並不知道我滑倒,我拍拍再度擦傷的手掌心,心情有點受到影響,默默的追上玲。





沿途經過十寮山、東畚箕窩山、石人崠、老虎山等山頭,記得從東畚箕窩山往石人崠的路上,還有經過一片竹林,雲霧繚繞之下,竹林顯得格外有氣氛,但一路上只想著避免摸黑趕快回到公路上的我們,也只能稍作讚嘆,繼續趕路。


過了老虎山,基本上就是不斷的下坡了,我們選擇了多數人走的路,也就是有殘破木棧道的那一條。


玲先走,她小心翼翼的踏上看起來脆弱得可憐的木棧道,我深怕她一不小心就掉下去,但她走得平穩,還不忘回頭叮嚀我要小心某幾階比較脆弱的階梯,我說好,然後小心翼翼的踏上台階,就在玲轉過頭繼續往前走時,我「砰」的一聲跌下木棧道,我踩到一階鬆動的階梯,階梯傾斜,導致我垂直往下掉。


那瞬間我的右腳筆直的墜落,完全來不及反應,本能的又以受傷的右掌支撐,可是階梯下很深,幸好我夠高,右腳踩到階梯下方的地面,但我的左腳彎曲勾在上一階階梯上,右手則彎曲勾在下一階階梯上。


「啊......」我痛苦的哀嚎。

「天啊!你還好嗎?你先不要動,我幫你把背包移走。」玲著急的說。

「我沒事.......我的相機......」

「啊?什麼?」

「我的相機被我壓在胸口。」我邊說邊吃力的把胸前的相機遞給玲。


接著玲協助我卸下背包,放到他處,然後以非常溫柔的語氣給我下達指令,讓我慢慢的脫離斷裂的木棧道。


坐在一旁爛泥上,她笑著說:「都什麼時候了還在顧你的相機!」我笑著回答:「因為我知道我的腿沒怎樣,所以先關心相機,要是腿斷了,我當下也無法做什麼啊!」玲翻了一個白眼,接著問我有沒有怎樣,我說應該有擦傷,但我當時不想掀開來看,另外,右腳膝蓋後方有明顯的拉傷感,但至少還能行走。


後半段的路一路陡下,我好幾度想要直接坐著滑下去,但還是忍痛拉著繩子,同時小心避免擦傷的右手掌接觸到繩索,慢慢的往下走。


抵達出口時,天知道我多開心,終於可以跟濕滑的爛泥道別,腳踏在穩固的柏油路上,人生第一次感受到這種喜悅。這時候,雨停了,天空出現除了灰色以外的顏色。



▲木棧道毀損已久,當地政府卻不曾翻修,山友只能從木棧道旁架繩通過,再不然就是像我們冒險踩在隨時都可能崩塌的台階上,但這是錯誤示範,請不要踩踏此處的木棧道,非常危險。Photo credit:玲


▲露出苦笑,我請玲幫我照一張浩劫歸來的照片。Photo credit:玲



 


雨過天晴


抵達關西已接近傍晚六點,我們落腳於關西老街上的 67 老街客棧,屋主沒有對這棟老房子做太大更動,裡頭仍保有許多老房子的特色,像是泥磚牆壁、木階梯、磨石子地等等,我們非常喜歡,而且老闆還很貼心的準備報紙、烘鞋機給我們,讓我們隔天得以乾爽的上路。


我們換上拖鞋,晚餐在關西市區吃民宿老闆推薦的「一銀麵」,熱呼呼的湯,配上 Q 彈的粄條,還有滷得入味的小菜,這絕對是一天下來最好的收尾。


晚上洗澡我發現腳上果然有擦傷,忍住熱水沖過的疼痛,我快速的洗了澡,與玲在像極了阿嬤家的客廳聊天,然後躲進蚊帳內快速入睡。



▲跟著玲回民宿的螞蝗,晚上在沙發上聊天時,從她的後腳跟掉落。



※資料來源:

1. 桃園縣龍潭鄉鄉土教材

2. 新修桃園縣誌

3. 龍潭區公所網站

4. 客委會網站

5. 桃園觀光導覽網

 


※延伸閱讀 (陸續更新中)


【樟之細路 Day 2】

【樟之細路 Day 3】

【樟之細路 Day 4】

【樟之細路 Day 5】

【樟之細路 End】



268 次查看

最新文章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