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樟之細路 Day 0】寫在出發前,對百里長征的念想




雪兒.史翠德,《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 Wild: From Lost to Found on the Pacific Crest Trail》作者在接受歐普拉採訪時說到:「『接受』。我必須接受時數的事實、哩數的事實、夏天的事實、人生的事實……一遍又一遍。我發現一旦接受所有的難題,其他所有的事就會跟著退讓幾分。每踏出一步,就會引領我踏出下一步,下一個真相也跟著自己揭開。」


出發前同行夥伴問我,為什麼想要走樟之細路,我說我自己也不確定真正的理由,或許是看到阿泰&呆呆兩人在這條歷史之路上的姿態深感嚮往,也可能純粹想把自己丟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去看看那些未曾有機會造訪的鄉鎮,又或者只是想試試看長距離徒步旅行的樣子,測試自己的極限。


在不斷的做功課、研究路線、規劃每日步行距離、了解每一條古道還有城鎮村落的歷史,越是探究,越是發現自己無法從嚮往徒步旅行的渴望中跳脫,在出發前一個星期,儘管工作忙碌,仍不斷幻想走在台三線上會是怎樣的光景。


▲清晨的台三線


 

樟之細路是一條「後人構築出來的路」,歷史上並沒有一條古道、道路名為樟之細路。所謂的樟,即是「樟腦」,細路則是客語「小路」的意思,從字面上看,不難猜出這條路有客家人的足跡。如果再深入看樟之細路的英文:Raknus Selu Trail,Raknus 是泰雅族語中樟樹的意思,Selu 就是客語的小路,也可推測這條路徑曾是泰雅族人生活的區間帶。


在漢人尚未踏上台灣這片土地前,台灣的西北邊山麓一帶,由平埔族道卡斯族、巴宰族,以及賽夏族、泰雅族等原住民共同居住生活著,然而隨著漢人開墾、移民,設置土牛、隘界、編列隘勇軍,漢人勢力範圍逐漸向東擴張的同時,與原住民的衝突也不斷,甚至原住民被迫隱入山區。


這群來台開墾的漢人當中,主要包含了閩南人、客家人。剛來到台灣的漢人們,為了灌溉水權、墾地分配、宗教信仰等問題,紛爭不斷,也接連發生多起重大械鬥案,像是19 世紀初,苗栗一帶就曾發生過中港溪閩客械鬥事件。但不要以為械鬥僅發生於閩南人與客家人之間,客家人自家也是爭鬥不斷。早期的台灣西北山麓地區,可說是極度不平靜。


後來,日本人統治台灣,客家人與原住民反而聯手對抗日軍。由客家人組成的義勇軍,一開始是為了防範原住民突襲下山出草,但是隨著日軍襲台,義勇軍與原住民有了共同的敵人,奮力抗日,起初還在苗栗一帶屢屢告捷,可惜最後不敵日軍強大兵力,義勇軍只能分散各地改打游擊戰。


若說樟之細路是一條充滿煙硝味與血腥味的路也不為過。



▲關西分駐所,建於 1920 年(大正九年),原為日本政府在關西地區的保甲書記事務所,負責處理當地的戶政事務。




仗要打,生活要過,沿著現今台三線的小村落,當年大多以樟腦、茶葉買賣過活,另外還有林業、果園、水稻等農業經濟作物,甚至還有礦業的發展(如內灣)。還記得以前歷史課本曾說到,台灣早期有三寶:茶葉、蔗糖、樟腦,光是在台三線此地區,就有兩項重要經濟作物,不曉得養活了多少大大小小的家庭。


有戰略、經濟需求,自然就有道路修築之必要,大大小小條古道遍橫台三線,從桃園龍潭一路延伸到台中東勢,這條名為樟之細路的長距離健行路線,結合了歷史古道與重機飆速的台三線,我想親自去走走看,用雙腳感受先民的足跡。



 

台灣經濟起飛後,散落在台三線上的村落面臨嚴重人口外移,留下來的,大多都是滿懷故事的人,從前的大鎮也已經變成觀光景點,他們小時候的家成了現在的古蹟。


我不曉得可以從這趟旅程得到什麼,但我已經先替心底騰出一塊位置,留給五天後的自己。





※延伸閱讀 (陸續更新中)


【樟之細路 Day 1】

【樟之細路 Day 2】

【樟之細路 Day 3】

【樟之細路 Day 4】

【樟之細路 Day 5】

【樟之細路 End】

107 次查看

最新文章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