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疫國人生/美國Kevin:當我回到加州一切都不一樣了


疫情期間的聖誕節,大家戴著口罩出門,但群聚之下也增加染疫風險。假期過後,美國單日確診數量飆到20幾萬人。Photo credit: Kevin
疫情期間到監理站等候辦理事務,已經在監理站外等了一個多小時,進到監理站還要繼續排隊。Photo credit: Kevin

「我從加州飛到德州,整個機艙只有我跟另外一個人戴口罩;當我幾天後從德州飛回加州,已經有 10 來個人戴口罩了。」


那是 2020 年 2 月,住在美國加州洛杉磯的 Kevin,看到中國武漢爆發不明肺炎疫情,緊接著,美國也開始有零星病例,原先就規劃好要到德州找朋友玩的他,決定戴上從台灣帶過去的口罩。沒想到他在德州玩的期間,美國傳出有人因武漢肺炎病逝,原本飛往德州全飛機只有他跟另外一個人戴口罩,結果飛回加州時,機上已經有 10 幾個人都戴上口罩。


誰也沒有料到,戴口罩將會成為未來一年多的日常。



有人問為何要洗手、戴口罩


美國人看似很快就反應過來要戴上口罩,但事實上,有許多美國人一直到現在不僅不願意戴口罩,還聲稱新冠肺炎是政府的陰謀,還有人說口罩裡的鼻梁壓條是政府安裝的天線,用來控制人民思想。


這看來好笑,但確實是少部分極端偏激美國人的思想,而更多人不戴口罩的原因則是主張「人身自由」。


「對我們台灣人來說,政府不能強迫人民戴口罩很不可思議,但是在美國,每個人都很重視自己的人身自由,會認為政府不能強迫自己戴口罩,那是自己可以選擇的;但是從公衛的角度看,很不合理。」Kevin 說。


那時疫情正緊張,洛杉磯已經宣布封城,當地政府也加強防疫力道,餐飲業只能外帶,非民生必須行業必須停業,每天晚上 10 點到隔天早上 5 點,民眾非必要不能出門,形同宵禁。在如此嚴峻疫情之下,仍有人不願意戴口罩,甚至上街抗議,看到戴口罩的人還會言語甚至肢體動粗。


根據 BBC 的報導,有人到堪薩斯州一家餐館用餐,沒有戴口罩,老闆要求他戴上,他非但不聽,還有意無意露出腰間的槍枝,經老闆強烈拒絕服務他,他才悻悻然離開。


還有女顧客到密西根一間披薩店用餐,當員工請她戴上口罩,她非但不聽,還口爆粗語、踹了店員一腳。


會有這麼激烈的反口罩情節,一部分要歸咎於政治因素。多數共和黨支持者,因為共和黨一開始表示不必戴口罩,且他們深信戴不戴口罩是自己的選擇,所以他們拿下口罩,並視戴口罩的人為拋棄人身自由的敵人。




Kevin 說,雖然有不少反對戴口罩的人,但普遍民眾都願意戴口罩。根據 BBC 的數據,美國有六成人口願意戴口罩,反觀英國只有兩成(2020 年 7 月)。


讓 Kevin 比較訝異的是美國人的衛教知識,「我記得當時看新聞,有記者問民眾知不知道怎麼防疫,民眾有說可以戴口罩,但當記者問他知不知道要勤洗手,他卻納悶的問為什麼要洗手。」「我以為勤洗手預防病從口入是常識,因為我們在台灣從小就是這麼被教育的,可是在美國顯然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知識。」



超市裡什麼東西都沒了


當台灣疫情指揮中心宣布雙北進入第三級警戒後,很多人像是瘋了似的,衝向離家最近的超市、量販店、大賣場,衛生紙、泡麵、罐頭像是不用錢似的丟進推車,結帳人龍排到天涯海角,據說最久要等上一小時才能結帳離開。


Kevin 苦笑說美國一開始也是這樣,「當州政府宣布要封城,很多人也是跑去超市搶購,所有生鮮食品、肉品、乳製品、消毒用品通通都被搶購一空。我記得我是好幾個月後才偶然在好市多看到消毒紙巾,我趕快就拿了一捲,不然在封城後我從來沒看過貨架上有消毒紙巾。」


Photo credit: Kevin
Photo credit: Kevin

美國人真的嚇到了,從未遇過這樣的狀況,大家只想著能拿的盡量拿,所以還有不少人搶購瓶裝水,搶到連新聞台都呼籲理性,是封城不是地震,無須囤積飲用水。


但讓美國人最頭痛的是「肉」。「美國疫情大爆發後,就買不太到肉了。」Kevin 說。


因為有許多肉品加工廠、畜牧業者因為染疫而被迫歇業,更有大批牲畜面臨安樂死下場,美國陷入無肉可賣、無肉可吃的險境。「沒肉可買完全就是供需不對等,像是一開始買不到牛奶也是。可是後來因為餐廳大量倒閉,市場對乳製品的需求變小,變成很多酪農得把牛奶倒掉。」


Photo credit: Kevin
連健身用品都被搶購一空。Photo credit: Kevin


在車上吃東西、在家辦公


美國許多企業在各地政府頒布在家上班的法令前,就已經給員工選擇權,員工可以選擇在家或是在公司上班。「我覺得這是美國很多企業做得很好的地方,他們會替員工的健康著想。」


不得而知美國企業是真心替員工健康著想,還是替員工的健康保險著想。但以結果論來說,全面讓員工在家上班,確實有助於降低病毒傳播速度。


Kevin 說他一開始很不習慣,雖然公司還有將電腦、電腦椅請貨運送到他家,但他還是很不習慣自己的臥室變成辦公場所,所以他特別區分出辦公區、私人區域。一轉眼,Kevin 已經在家辦公一年多,他笑說有時會覺得很孤單,沒有同事可以聊天,但整體來說已經習慣,而且公司也不敢讓員工太快回公司,怕會引發群聚感染。


剛開始居家辦公,公司電腦、螢幕都可帶回家使用,甚至連辦公椅都替員工寄到家中。Photo credit: Kevin


工作之外,疫情嚴峻時,Kevin 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變化。


「美國有很多 Drive Through(得來速),星巴克、麥當勞、甜甜圈店,甚至是提款機都有得來速。疫情期間,得來速就變成大家最愛利用的服務,我甚至還會避免在店家裡面吃東西,得來速結完帳拿到餐點後,開去停車場在車上吃,很多人都這樣。」


他說生活多少會受影響,而且真的沒地方去,所有娛樂場所都關閉了,商場也都空蕩蕩。幸好多數人都很遵守防疫規定,外出會戴口罩,也會盡可能保持社交距離,他自己連在沒有人的地方,口罩也都戴緊緊,他開玩笑說:「如果被別人看到沒戴口罩,可能會被投以異樣眼光。」


疫情期間蘋果改變商店陳列,將試用機通通收起來。Photo credit: Kevin
健身房關閉一段時間後,重啟營業,但特定器材會拉出社交距離,像是跑步機要與他人隔一台使用。Photo credit: Kevin
部分社區會放上路障,提醒駕駛放慢車速,讓行人可維持社交距離散步、慢跑等等。Photo credit: Kevin
疫情期間為了避免內用,Kevin會選擇在車內用餐。Photo credit: Kevin

台灣人比美國人幸運多了


雖然遠在美國,Kevin 也很關注台灣疫情動態,一來是因為他的家人都在台灣,二來是他仍對這片島嶼有著濃厚的情感。


「台灣當然正面對疫情爆發的開始,但是我覺得台灣人比美國人幸運多了。」他接著解釋:「當疫情爆發時,美國的大家其實都很措手不及,可是台灣已經有一整年的成功防疫經驗,也有其他國家的防疫經驗可參考,我相信台灣可以做得更好。」


我問他,美國有什麼做為可以作為台灣的借鏡?「我舉反例可以嗎?」他笑說,「因為美國各州都有自己的防疫規範,小至各個城市的防疫規定都不一樣,加上美國並沒有嚴加限制國內跨州飛機班次,導致許多人在高風險區、低風險區之間穿梭,病毒也跟著帶過來又帶過去。我覺得如果台灣能把跨縣市的管制做好,民眾也有避免不必要旅行的意識,疫情一定能很快控制住。」


Kevin 在我採訪他的這天,才剛打完第二劑疫苗,他開心的說終於可以稍稍鬆懈一點了。


Photo credit: Kevin

 

在台灣爆出單日 180 個病例後,我先是震驚不可置信,接著我開始思考,可以盡些什麼力量。我想到我有些朋友散居在世界各地,於是想到可以採訪他們,就他們的防疫經驗,提供台灣人參考,希望帶給大家正向能量,讓大家知道,比台灣糟的狀況多的是呢(咦)。


Stay home. Stay safe.


445 次查看

最新文章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