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疫國人生/德國Angela:疫情破壞我所有計畫,但也激發我的潛能



電話那頭的聲音,出自於我的大學同學 Angela,也是我的好朋友,她在多年前就搬到德國留學,現在落地生根,在德國結婚定居。


她一開頭就笑說這次疫情真的激發她許多潛能,尤其是料理(這部分我們後面再細細探究)。但疫情帶來更多的是對於人生、工作、家庭的不同想法,還有對遠在台灣家人、朋友的思念,這些讓她一度落入憂鬱的湖水中。



回到台灣好像來到另一個世界


中國武漢疫情爆發後,全世界都在關注,德國也不例外,但當時人類對於這個疾病的瞭解少得可憐,也因為這樣,德國人民更是不知道這疾病的可怕之處,尤其爆發地遠在中國,沒有人料到有一天德國也會淪陷。


很快的,病毒從武漢傳到德國。2020 年 1 月 28 日,德國南部一個汽車零件供應商被他的上海同事傳染,那位上海同事因為有跟來自武漢的友人接觸,所以早就被感染。


本來疫情是可以好好控制在南部的,畢竟德國國土遼闊,想要將病毒封鎖在特定區域,相較於地狹人稠的台灣要簡單得多。可是,疫情沒能壓下來,這時 Angela 正準備回台與家人團聚。


「我回台灣前,我爸媽就不斷跟我確認我有沒有口罩,要我上飛機全程戴著。」從還沒踏上台灣國土,Angela 就已經感受到台灣人對疫情的恐懼還有謹慎。進到桃園機場航廈,免稅店空無一人,機場空空如也,Angela 很驚訝,當時還沒有任何確診病例的台灣,竟然小心到這種地步。


台灣人是真的很謹慎防範 Covid-19,因為我們有 SARS 的經驗,我們知道冠狀病毒有多麼可怕,我們知道台灣不能再承受一次封院、疾病大流行。「也因為台灣這麼小心,才有辦法度過安穩的一年。」她接著說。


結束台灣假期,她從法蘭克福機場等待轉機回漢堡,此時德國的疫情已處在失控邊緣。



▲一開始疫情爆發,德國並沒有特別禁止旅客入境或是出境。如今,想要入境德國,還區分成從高風險區及一般風險區的旅客,還得做核酸檢測或是提出陰性證明。



封鎖再解封,再封鎖,再解封


2020 年 3 月 4 日,德國確診人數來到 262 例,過四天後單日確診人數翻倍,再隔一週,政府宣布全國學校,包含幼稚園通通都要關閉。3 月 18 日德國總理梅克爾對全國人民發表演說,希望大家可以共體時艱,待在家不要出門,團結一致抗疫。


但總理發表演說後過沒多久,德國政府就宣布將於 3 月 22 日進行全國性封鎖,娛樂場所及非民生必要產業通通都不得營業,禁止長途客運載客,餐廳、咖啡廳除非能提供外帶否則不得營業,每戶人家每日只能接觸至多兩名非家戶人士(除了家人以外的人)。


「因為政府預告要封城,所以滿多人趁著還沒封鎖前離開大城市,跑去鄉下或是其他城市。」Angela 補充。



封城期間,街上幾乎沒什麼人,店家也幾乎都關閉。

2020 年 3 月 22 日,德國疫情正式失控,單日確診人數暴增 4000 多人,總確診人數來到 22,672 人。到了 3 月 26 日,德國總確診人數達到 39,500 人,死亡人數 222 人。在當時,Covid-19 造成的死亡率不及前一年的流感,也讓部分德國人認為此病毒不過是流感的一種。「有些人覺得這病毒就像流感,治癒了就沒事,可是後來醫學證明不是這樣,新冠病毒會留下後遺症。」Angela 補充說道。


時間來到五月,德國疫情受到初步控制,但每日新增確診人數依舊有數千人之多,此時政府決定解封。結果解封才一個多月,6 月確診人數再次暴增,數個邦實施封鎖,超過 50 萬人受影響。


「夏天對歐洲人來說是旅行的季節,尤其到德國南部,或是地中海地區度假、曬太陽。解封後,很多人就搭乘飛機到歐洲南邊度假,然後再把病毒帶回北部。」


到了秋天,疫情反彈,單日新增確診人數從 4000 多一路爬升到 20,000 多例,德國政府再次宣布封城。時間拉到 2021 年,雖然德國疫苗施打速度快,但是病例數卻不減反增,單日確診人數又突破萬人大關,甚至來到 2 萬多人,德國只得進入第三次封鎖。



▲德國政府縮緊防疫措施後,不少人上街抗議政府違反人身自由,要求政府撤回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命令。



看似井然有序的德國人也搶囤衛生紙


面對疫情,恐怕很少有人能理性應對,而囤貨似乎是能稍稍緩解不安情緒的最便捷方式。


Angela 表示,在宣布即將封鎖後,大型超市的麵包、馬鈴薯、牛奶全都沒貨,她說她到德國這麼久,也是頭一次看到那麼大的貨架竟然可以全空。接下來幾天,冷凍櫃、果醬、衛生紙、麵粉、雞蛋、糖都買不到,還有一個產品竟然也賣完,讓她非常驚訝,答案是「乾酵母」。


「可能是怕買不到麵包吧,大家乾脆買酵母回去自己做。」Angela 苦笑說。因為麵包是德國人的主食,所以在台灣看不到的麵包缺貨狀況,在德國封城前可說是天天上演,「只是我不太懂為何大家要瘋搶超市的麵包,因為麵包店其實很多,可以去麵包店買就好。」


瘋搶衛生紙的狀況也上演在德國封城前,Angela 說她完全買不到衛生紙,後來還得託朋友從別的邦帶一串過來給她。



為了保護收銀員以及顧客,多數超市都會設立這樣子的擋板,地上也會標示等候線,以保持社交距離。
室內營業場所需要限制店內人數,以這間大一點的超市為例,最多只能有52名顧客在內。

面對超市缺貨以及避免群聚,Angela 想說那乾脆上網訂購好了。德國大型超市有推出網購服務,滿一定金額就可免費宅配到家。正當 Angela 好不容易湊到免運金額,要進入到下一步訂單確認與付款時,她發現運送時間竟然要等 2-3 週,「德國不是每一間公司都會為了這種突發狀況要員工加班協助運送,所以超市配合的貨運還是按照原定配送時間進行配送,但需求量變大,就變成訂單大塞車。」她無奈的說。


如此瘋搶物資、囤積糧食的行為,德國媒體後來以一種動物形容德國人民:倉鼠。



從荷蘭跨越邊境到德國加油


德國是歐洲擁有最多相鄰國的國家,共九國與其相臨,東邊有波蘭和捷克,南邊有奧地利和瑞士,西南邊是法國、比利時和盧森堡,西邊是荷蘭,北邊與丹麥相連。


「我有認識的人住在荷蘭,經常從荷蘭開車到德國加油、買民生用品,因為德國物價比較低。」


對於住在海島國家的我們來說很難想像這情景,但在歐洲,大多數人都已經習慣跨國工作、生活,且歐洲有歐盟這個「生命共同體」維繫著各個國家,另有申根公約鬆綁往來限制,因此來往申根會員國之間相當方便。


豈料,德國原本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卻成了最大防疫破口。


德國並不是沒有對邊境管理做出任何措施,在疫情爆發沒多久,德國隨即展開邊境管理,無論你是搭乘火車還是飛機,無論你是商務客還是自由行,入境德國都必須匯報個人健康狀況,且告知在德國居住地點以利日後追查。但,德國並非第一時間就關閉邊境,而是等到疫情爆發好一陣子才有所作為。3 月中旬,德國衛生部長斯帕恩接受訪問時還表示不會關閉邊境,他認為關閉邊境無法遏止病毒傳播。


如果你還有印象,沒隔多久,3 月中下旬德國每日新增確診人數已經飆升到 4000 多人。


「事實上,就算外國人有填寫資料,也有跟政府說住哪裡,進到德國後依舊可以到處亂跑。我親眼看到朋友的朋友明明應該在家健康自主管理,卻跟其他人出去聚餐。」Angela 解釋,「疫情嚴重期間,有針對幾個鄰國進行車輛隨機抽查、嚴格控管有症狀的人不得入境,但是大多數人都可以來去自如。」


疫情嚴重時,德國對邊境管制相對嚴格;國內解封後,加上幾個鄰國疫情趨緩,邊境管理也跟著放寬,開始允許商務客來往、家族探親。


2020 年 11 月之後,德國決定收緊邊境管理措施,只要是從變種病毒高風險區域(德國有公布相對應國家清單)入境,必須要有 48 小時內的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且入境後要進行 14 天強制隔離(但不會監控個人行蹤也不會查訪),不得提早結束;如果是從一般高風險區域入境德國,則須隔離 10 天,只要居家隔離 5 天後進行 PCR 檢測呈現陰性,就可解除隔離。此外,確診後康復或是打完兩劑疫苗的人,只要提供康復證明或是施打疫苗證明,就無需進行隔離。


※註:德國判定疫情看的是 Incidence Rate(發生率)。指的是每一定人口數所感染的人數,例如德國以十萬人計,每十萬人中有 77 人染病,則發生率就是 77(2021 年 5 月 22 日的數字)。


疫情期間大眾運輸搭乘人數大幅減少。

封鎖期間,除了民生必需用品、餐廳可以營業之外,其餘店家都必須關閉。解封後,雖然一般店家也可營業,但為了避免室內群聚增加感染風險,許多店家只允許非常少數顧客入店,或乾脆像ZARA這樣,只能網路買、店外取,連店內都進不去。
車站外設立的篩檢站
車站內還有設立販售快篩試劑的攤位
藥局同時是快篩站與核酸檢測站,掃描 QR code 可免費預約快篩。

2021 年的德國,對於疫情更加謹慎,民間也開始動起來,多數店家都要求顧客必須持有陰性證明才可消費,像是理髮店,「我老公三個月沒剪頭髮,後來變得很可怕。」Angela 笑說。


也因為很多場所都需要檢視陰性證明,也讓大家更樂意去施打疫苗,以及做核酸檢測、快篩。如上面幾張照片看到的,德國許多地方都有提供快篩試劑,政府也提供額度讓人民每周可以免費篩檢,目的就是盡快找出確診者,避免無症狀感染者到處趴趴走。



隔離久了,心也會生病


從台灣回到德國後,Angela 任職的公司詢問她是否有意在家辦公,她考量自己從亞洲回到德國,以及通勤、密閉辦公的風險,答應公司居家辦公,「我是屬於喜歡在家工作的人,所以我適應得滿好,可是不能出去走走,或是與朋友相見,還有原定計畫通通泡湯、延期,讓我有點憂鬱。」Angela 說。


她本來原定去年要在德國與未婚夫舉辦婚禮,年底回台灣辦台灣場婚宴,但因為疫情,這些通通都得延期。她坦承當時真的很焦慮,從場地到婚秘、婚攝都要一一確認可否延期,因為當時台灣相對安全,她不確定台灣廠商願不願意讓她保留訂金與資格到 2022 年,幸好經過協商溝通,通通都可以延到 2022 年再舉辦。



疫情期間結婚,恐怕是Angela從未想過會發生的事。她與老公一起前往戶政機關登記,但因為疫情,必須戴著口罩,也不能有親友在旁見證、慶祝,不過她還是訂了一束漂亮的捧花送給自己,紀念自己邁入人生下一個階段。


生活出現許多意料之外的變故,讓她陷入低潮,她才意識到縱使身體沒生病,心理也會生病,「德國新聞有報導,疫情期間多了很多心理諮商的需求,很多人恐懼疫情、長時間待在家、社交疏離等等,心理不知不覺就生病了。」她說。


她接著說,台灣現在正處於疫情爆發階段,大家勢必得面臨長時間居家抗戰,除了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健康,也不能忽視心理健康,「我在這段時間學會滿多料理的,也試著布置居家環境,讓自己處在一個喜歡、放鬆的環境。」


我笑說她已經變成「小當家」,她則苦笑說「可以的話我也希望到餐廳吃廚師煮的阿!」





現在她一心只想趕快施打疫苗,早日回到台灣見許久不見的家人,講到這,我感覺到她語氣變得沉重。很難想像,本來計畫回台灣辦婚禮,挽著爸爸的手走上紅毯,如今卻連何時能回家都不確定。


Angela 只是其中一個無法歸國與家人團聚的遊子,他們都很想家,我們更應該要為他們守住這個家。


 

在台灣爆出單日 180 個病例後,我先是震驚不可置信,接著我開始思考,可以盡些什麼力量。我想到我有些朋友散居在世界各地,於是想到可以採訪他們,就他們的防疫經驗,提供台灣人參考,希望帶給大家正向能量,讓大家知道,比台灣糟的狀況多的是呢(咦)。

Stay home. Stay safe.

453 次查看

最新文章

bottom of page